温州摄影家 >> 2014浙江当代摄影新锐展作品 |
|||
2014浙江当代摄影新锐展作品一、入选作品《味觉中国》,作者:包静昇(浙江丽水) 文字阐释: 该作品是利用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蔬果进行各种切割、摆拼而形成的十五个省的地方版图。有的通过色彩的组合表达地方特色,有的通过食物的种类,有的通过对省份中市区的划分搭配不同的色彩。 灵感来源于舌尖上的中国,再加以重新创新,使用新鲜蔬果更加体现一种时令感。起初,从想法构思到色彩的搭配以及蔬果形状挑选以及食材的选取要花上好几天的日子,跑遍各大超级市场,菜市场等,接着再进行尝试,效果不满意时会全部推翻再重新开始。由于新鲜食材到了第二天有些就会变了颜色,失去原先的一种色泽,所以在经过多次的推翻重置之后,最后一次需要从拼摆到拍摄一气呵成。 对于光线的要求也是严格的,由于条件简陋并没有类似摄影棚一类的地方,所以我通过观察,统一采用了傍晚4点30分左右的光线,以达到光线的统一。 新鲜蔬果的保存期有限,但瞬间的影像却能让新鲜永存,因此我采用了摄影的手段,与平面设计的结合,使其在视觉效果上达到最佳,展现了我对于中国各地方板块的理解与新创,以一种颇具浪漫色彩的表达形式,让更多的人来欣赏与品味。 这些作品旨在体现中华大地由古及今的一种演变和有着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讲述的长长故事。趟过历史的长河,体现农耕文明的一种传承。
推荐语: 包静昇的这组《味觉中国》,是她的大学毕业创作作品。包静昇就读的是扬州大学的公共艺术设计专业,主修环境艺术设计和平面设计,因此,她的毕业作品呈现出与她所学专业密切关联的强烈的设计风格。包静昇也喜欢摄影,平时也会拿着相机进行创作。用摄影的方法呈现自己的创作构思,自然也成为包静昇的主要手段之一。 包括包静昇很快确定了自己的主题,即利用植物类食物的造型和色彩,以平面设计的构思,将其切片后形成极具设计感的平面构成效果,辅以地域省份版图轮廓,最后以摄影的方式进行呈现。 从某种意义上说,包静昇摄影版的《味觉中国》和电视版的《舌尖上的中国》表达的是同一个概念,即在中国这块丰饶的版图上,我们的土地和人民正在源源不断地创造着生机的活力。 民以食为天,食物是我们永恒的话题。无论《舌尖上的中国》,还是米勒的《拾穗者》,亦或是东汉的收割彩陶、侯登科的《麦客》,我们看到的都是我们的土地和人民,以及他们赖以生存的食物。包静昇的《味觉中国》以平面设计艺术和摄影两种手段的组合,对这一永恒的主题进行了一次颇具浪漫色彩的呈现。我们不必追究这组作品到底属于设计还是摄影,至少,摄影再次为我们进行了一次完美的转达,同时也告诉我们,摄影对一个区域的表现还有许多拓展的空间。(王培权文) 作者介绍: 包静昇,女,汉族,1992年10月生,浙江松阳人,毕业于扬州大学公共艺术设计专业,现为浙江工业大学视觉传达专业研究生在读。
二、入选作品:《谁的广告》,作者:刘峰(浙江温州) 文字阐释: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广告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仅时刻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也深刻左右着人们的消费观念和动态。 因此,人们常以无孔不入来比喻广告强大的覆盖力。一幅幅广告,如同一个现实生活的万花筒,映射出这个歌舞升平,消费奢靡的时代,我生活的地方——温州也是如此,恢宏气派的地产广告,乡村整座房子的广告,目不暇接的明星广告,墙壁旮旯上的小广告,五花八门的招工广告......铺天盖地,广而告之,一切都在充斥着人们的视野,触目所及的广告都是试图要给人最强烈的视觉震撼。 近年来,我随身携带相机游走其间,试图通过有意味的比较和托衬,用镜头观看人们在这些广告牌前的种种表现,或关注或麻木或是被广告,试图揭示消费社会对温州人的传统和生活带来的种种微妙而巨大的冲击和变化。有时候,真的很难想象,在这亢奋与躁动的消费时代,这样的广告会受关注吗?在制造出巨大的繁华表象的背后,留下一片片视觉垃圾,异化为另一种生活的景致。 这些年,我一直希望自己要持续关注一个专题,注入自己的思考和心力,绝不是浅尝辄止,浮光掠影。我的组照《谁的广告》正是努力表现这一点。
个人介绍: 刘峰:中学高级教师 毕业于杭州大学教育系 瑞安市第九届十大杰出青年 2005年 入选第十一届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览 2008年 温州市人民政府第七届文艺创作银鹿奖 2012年 第四届中国(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金小孔奖
三:入选作品《谁的书包》,作者:孟鲁平(浙江绍兴) 作品阐释: 城市,催生一切先进文明的中心;民工,提供廉价劳动能力的群体;书包,承载家庭幸福未来的希望。当无数的农民工怀着致富梦拖家带口踏进城市的时候,城市的某些角落便会催生出众多鲜为人知的生活故事。浙江省诸暨市红卫小学,由城郊小学顺应趋势演变为一座民工子弟学校。来自天南地北的孩子,学习、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与城区的本地孩子相比,他们显得更加质朴,更加渴望关爱,乐于沟通。他们中,不少都拥有兄弟姐妹,他们具有共同的血脉,却又呈现出一种似与不似的味道。这是是时间与生活催生的不同个性,不同思想。捕捉他们,便是我的乐趣。2014年4月16日至18日,我在校体育室搭建了一个简易的摄影棚,邀请这些“书包”以家为单位在课间当一回我的小模特。没有专门的造型指导,只要他们摆好即兴的造型,我就立即按下快门,出片一气呵成。他们只需要在镜头前展现自己,而我,只是一个旁观者。追光逐影的时代,各种摄影技法与创意都令我痴迷。乱花渐欲迷人眼,久而久之,我更愿意用双眼去品味这个世界。特别是这两年轮岗教学期间与民工子弟的相处中,我更能感受到一种不属于这个城市的本真,即使也有家庭的烦恼,即使也有生活的困惑,但只要一回到学校,他们便释放出最真实的自己。这是一个让摄影师感到幸福的时代,因为发展,因为巨变,也许还有某种失去。浮华散去,唯有人性之美。《随迁的书包》没有华丽的摄影技巧展示,也没有表演性的画面诱惑,有的仅仅是简单的记录。
作者介绍: 孟鲁平:浙江省诸暨市暨阳街道大侣小学教师
四、入选作品:《爆炸时代》,作者:王玉璜(浙江温州) 文字阐释: 无垠的宇宙大爆炸形成太阳系,广阔的地球经历了诡异莫测的无以计数的自然灾害,社会在动荡不安中进行不断的更迭和发展,人类在弱肉强食中得到不断的进化。而今,灿若星辰的人类文明和无尽的欲壑在不断折磨着人们的灵魂。为了攫取身外之物,人们往往以涂炭生灵与破坏碧海蓝天、青山绿水为代价,以满足无穷的欲念...... 该组照拍摄于电镀厂的电镀设备、电镀过程和产品及厂房的墙壁、地面等各个细节,以并置方式呈现,暗喻大自然和社会的各种现象……
绚烂的画面,美丽的时代,崇高的精神,神圣的信仰,我们这个时代有多少被赞叹的成就和被颂扬的伟业,这些在美丽包裹之下的时代精神,带给我们以及带给未来的是什么,这是作者创作的思考基点,我们不仅从“爆炸”中看到了绚丽图景,我们也从“爆炸”中感受了惊恐和迷惑。(推荐人:沈珂) 个人介绍: 王玉璜,男,1963年6月生,温州医学院医学系毕业,内科副主任医师,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系温州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五、入选作品:《山》,作者:辛宏安(中国美术学院艺术设计职业技术学院) 文字阐释: 作品阐释: 《山》是一组于2010年开始构思、直至现在依然在进行中的系列摄影作品。这组作品的核心理念,是延续自个人研究生时期即开始关注的“万物有灵”哲学思想下,“物”所具有的潜在“生命”形态、状貌的表现。 第一, 灵感来源: “山”的概念在传统中国文化中是多元且复杂的,它源于自然形态,落于艺术家心中的理想之境。然而事实上,在制作这一组作品的时候,个人是一直尽量避免使这组作品具有任何传统中国山水的影子的。这一方面是出于视觉性的需要,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个生长于斯的个体,这种传统形式事实上早已渗透于心底深处,因此不必要再去强化,从而避免摄影语言外在的牵强附会之感。 同时,移居杭州之后,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江南山水之境所给予个人的视觉困惑,也无数次引发深思。它一方面带有对“江南意象”的理想幻觉,同时却又有着对视觉现实的反思,两者结合,就产生了这样一组矛盾的综合体画面。 第二, 对象选择 概念稿确定之后,初期的拍摄选定的是320国道沿线。这条线沿途既有典型的江南田园,又有着大规模的人工改变痕迹。为了表现“山”的固有状貌,以及其凝重的呼吸感,拍摄通常选择在阴天进行。这一方面是为了最大限度的获得其固有色与质感,同时也在最大程度上避免“风光”的感觉。 第三, 器材选择 在拍摄实践中采用35毫米全画幅数码相机及35、50定焦镜头,为追求大画幅的画质,采用多幅矩阵式连接组合的拍摄方式,以获得最大的像素数和尺寸。 第四, 最终作品 第一阶段完成的作品目前已进入后期制作阶段。为实现预期的效果,单幅作品在组合接片、透视调整、输出之后,采用6-9个图层进行叠加,来实现尽可能丰富的灰色色阶以及画面层次。完成后的单幅作品通常在300MB-1.20GB之间,这也是为了后期输出达到最佳展览效果而进行的。作品名称标注即拍摄的大致地理位置。 “山”系列的拍摄目前依然在进行中,这里呈现的,是第一阶段制作完成的数幅作品,同时也是这个系列第一次送出参展。诚挚期待您给出中肯的建议与批评,以便在下一阶段的拍摄中做改进。
个人介绍: 辛宏安,陕西西安人 2003年英国帝门大学(De Mountfort University)硕士预科 2004年英国肯特艺术学院(UCA)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摄影 2006年毕业,同年入中国美术学院 2009年至今,中国美术学院艺术设计职业技术学院影视动画系主任 代表作品及展览 《Experience theInvisible》,2005年英国罗切斯特教堂展出 《The Hiddle Secret》,2006年深圳青年艺术家作品展 《The Cross》,2007年平遥国际摄影展 《象花儿一样美丽》,2009年杭州良渚文化村玉鸟流苏9号馆个展 《不可知》,2011年中国美术学院艺术设计职业技术学院个展
六、入选作品:《曾经沧海》,作者:叶文龙(浙江台州) 文字阐释:
浙江有漫长的海岸线,整个海岸线上到处都是炸山填海、围涂造地的工程,大片的湿地在消失。现代文明的进程似乎总离不开这种无休止的改造,当我们面对日新月异的空间,却也不得不反思,未来的生活空间除了这些钢筋水泥,还需要什么?人类本身就是矛盾的个体,既渴望享受先进的科学文明,物质文明,又害怕这样的大肆建设和破坏,因为他们生怕有一天自我的迷失和逃离。
推荐语: “现代文明的进程似乎总离不开这种无休止的改造……”当叶文龙发出这样感叹的时候,他已经明白,他需要以纯粹的记录方式为他无奈也无力阻止的现代“沧海桑田”运动留存一些影像证据。为呈现更真实的细节,他选择了8×10超大画幅的相机,以期每一个银盐颗粒,都能为这段历史留下清晰可辩的信息。他极其克制地收敛内心情绪,以冷静、旁观的视角,为眼前的景色记录,他甚至将海底长年积聚而成的人造物与自然物的混杂体搬至影棚,为它们写真存照,这一切努力的结果,是呈现了一个多切面、多视角、高仿真的现代海景图卷,而这些切面和视角,已经足以引导读者去观看正在变迁着的我们周遭的世界。(推荐人:沈珂) 个人介绍:叶文龙 1979年生于雁荡山 从事摄影设计工作。 2010获浙江省首届摄影金像奖 2009年获浙江省摄影家协会首届十佳摄影师 《后天NO.1》获第22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艺术类金牌奖 《空山新雨后》系列2011获首届全国青年摄影展优秀作品 《寂月》 24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艺术类铜奖 《曾经是海》系列参加平遥13届国际摄影节(浙江四人联展) 《无我》参加2013丽水国际摄影节(浙江十人摄影联展)
七、入选作品:《水.殇》,作者:余华强(浙江丽水) 文字阐释: 水,是地球的血液,是生命的源泉,也是一个城市的灵魂。这组作品拍摄的是水面上的漂浮着物,有生活垃圾、动物尸体……,大多数是因为人们随意的一个动作而产生的。这些看似偶然,却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且给我们的水源造成了长期污染。这些充满不确定性的水体污染正在一点点啃噬着我们水源的生态环境。民以食为天,食以饮为先,水是生命之源,保护水资源,善待自然、善待环境,也就是善待人类自己。希望这组作品能唤醒人们对自身因素造成水体污染的一些反思,善待自然、善待环境,也就是善待人类自己。
推荐语:
余华强的《水,殇》,拍的其实就是水里的寻常物,那些病死的猪、鸡、鱼啊等动物的尸体,还有就是人类生活之后遗弃的物件,比如孩子的玩具、家里破旧的塑料桶等,只不过这些死去的动物和被抛弃的生活用品,都被扔进了河道里,成为了一个个腐烂,而又充满臭气的漂浮物。如《死水》一般,这些漂浮物却被余华强拍得“灿如桃花”。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但随着物件文明和经济的急速膨胀,现代化工业的不断推进,人类对于环境的破坏也日趋严重,水资源的枯竭、水环境的污染和加剧,让我们无法直视。面对这些现象,很多人容易忽略,但是余华强却通过自己对这些小物件的观察,运用影像,让我们看到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 个人介绍: 余华强 1966年出生于浙江丽水,2009年开始对摄影产生浓厚的兴趣,现就职于浙江纳爱斯公司。喜欢一个人静静的去走走,用镜头对准周围,用自己的方式去记录、去思考、去表达……;同时摄影也丰富了我的生活,开阔了我的视野、不断地提高了我对人生、对生活的认。 2014年《水.殇》入选三影堂摄影奖。
八:入选作品:《我的日记》,作者:赵扬阳(浙江财经大学.浙江台州) 文字阐释: 整组作品主要选择成长以来所拥有的相片和具有年代代表意义的物品为主要构成元素,以夸张的色彩搭配,丰富的拼贴元素,统一的形式感来达到视觉冲击效果。让照片不再被原有的文化和时代背景所束缚,从此被赋予新的意义。
推荐语:
作品以编年的形式展现了作者从出生至大学毕业的经历,但作者想述说的并不仅仅是她自己,而是她成长过程中对种种社会现象的好奇和探究。 个人介绍: 浙江台州人,2014年毕业于浙江财经大学摄影系,系2014届省优秀毕业生。热爱摄影,对摄影有着执着的追求。 2013年获“美丽杭州”中国大学生摄影大赛二等奖。
九、入选作品:《温商的表情》,作者:郑钢锋(浙江温州) 文字阐释: 由于职业的关系,经常接触企业老板,在敬佩他们的同时也很好奇他们背后的故事。于是就拿起相机走进他们的私密空间--办公室。将镜头对准老板的办公桌,冷静、中性地观看,重建影像空间。 办公桌上的物件,充满着时尚与当代,堆积着纠结和矛盾,雅俗混杂、信仰各异,无不显现出当今时代的面貌特征,如国旗、十字架、佛像、玉器、书画标语以及共产党员形象标志牌等等。这里不仅是运筹帷幄的指挥部,更是一个神秘的私人空间 办公桌上各种物件以及所留下的痕迹,也像一面镜子,既暗 映老板的成长历程,也折射出老板的个性特征、文化修。暗示着不同老板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权力与虚荣、亲情和爱情 、兴趣同爱好,全盘呈现,毫无保留。养等。既抽象又具体,充满暗喻,但又真切表露。个性张扬的追求大气豪放;低调稳重的讲究安静淡雅;女性老板喜欢细腻整洁;初创阶段会挂上宏伟目标;功成名就的则会摆上奖杯奖状。。。
推荐语: 办公室,这个既是办公会客的场所,又是个人私密的空间,不仅隐藏着时代共同的审美趣味与价值判断,也蕴藏着大量个人的品性嗜好与过往经历的印记,它不仅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它也是历史的一个见证。郑钢锋通过《老板的表情》,为我们展开了当今“老板”族群的文化景观一角,通过一个个对老板“表情”的采样,我们看到了这个特殊族群在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地域中的特定样貌,它不仅拓展了摄影关注的视野,它也为今天的社会学及人文影像库留存了重要的研究线索和影像文献,就目前而言,它的价值是应该受到关注的。(推荐人:沈珂) 个人介绍: 郑刚峰 男 1964年12月出生 现供职浙江省苍南县国家税务局,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十、入选作品:《年少时的梦》,作者:周佳霓(浙江传媒学院) 文字阐释:
近年来,老家正在进行“大改造”,在这几批“大改造”项目中,有许多我和小伙伴们小时候游玩的地方,我是一个十分念旧的人,所以想在记忆被擦除干净之前留下一些证明。
推荐语: 周佳霓用架上摄影和电影叙事的方式虚构了无法重回的“年少时的梦”,让人对弥漫于作品中的失落与愁绪感同身受。从真实的内心出发来拍摄,是此类创作最要紧的,唯有如此才能打动观者。(推荐人:胡晓阳) 个人介绍: 周佳霓,女,浙江传媒学院应届毕业生,现就职于腾讯 2014年获得浙江传媒学院设计艺术学院优秀毕业生 2013年作品《体操少年》获得浙江省第一届大学生摄影竞赛专业组纪实类一等奖;作品《蔬菜》获得专业组商业类二等奖 2013年拍摄短片《坦白书》获得由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的第八届全国栏目剧评优活动“创新奖”。组照《和平村还能和平多久》获得2012年度浙江省高校校报好新闻图片新闻类二等奖 2011年《云和日出》作品入选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首届浙江省大学生摄影展
| ||